曹阳(媒体工作者)
四十年前,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给“消费生产力”下了这样的定义: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的关系”。如今,当商家们对着密集曲折的市场调研报告苦苦思索,希图能从密集曲折的数字图表中判断用户的态度趋势时,当消费者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犹豫不决,希望通过“个性化”的选择展现与其他人不同时,消费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深层逻辑。用户的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取悦用户的“好奇心”成为设计产品的最大旨归。
彷佛是一个大型的默剧,消费者和商家都心照不宣地扮演着“选择”与“被选择”的双重角色,一切都存在于消费场中,即使是消费者本身,也难以逃脱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腾讯、百度数年苦心经营,与中国互联网共成长,终于坐拥数亿用户,培养了他们搜索上百度、聊天用QQ的忠实习惯,用户在网络世界“狂欢”时,不知不觉已成为网络公司寻找风投的筹码,也成就了腾讯、百度令人艳羡的盈利模式。
传统门户网站大势已定,几大垄断地位不可撼动,移动互联网行业却方兴未艾,面前是一片宽阔的蓝海。多样化的移动终端正迅速“嵌入”人们的生活中,小小的手机不仅彰显着个人的品味喜好、社会关系,更塑造着人们的形象和思考方式。人们消费移动产品本身就是在构建日常生活的意义。
可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汹涌的“商机”爆发得似乎太突然,很多供应商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被卷入了潮流中,一时间彷徨不定,这片领域过于陌生,以往在传统门户搏杀的一系列规则和技法不再适用,重新寻找盈利的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怎么办?只有回归用户。充分认识用户,分析和理解用户的所思所想,抓住用户的需求点,才能设计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手机终端产品,最终赢得更多用户。但是作为移动互联主要用户的“手机人”本身却是一个在统计学意义上很难定义和测量的群体,移动商很少能做出科学的用户分析报告,而学界则多是空拍脑袋,陷入概念的泥潭,终究不得要领。
北京大学的刘德寰老师及其团队为移动互联网树立了新的意义坐标,在《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中,刘老师成功定义了“手机人”,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为手机群体“绘制”了肖像;以详实的数据为手机APP、手机支付、手机视频、手机阅读、LBS等众多应用进行了市场分析、用户行为研究;并用人类学家格尔茨的深描式分析法为每一类手机用户进行了直观的描述。一张完整、立体的手机人的群像图在眼前慢慢清晰起来,每个个体复杂的消费习惯汇集起来,编织成了这样一张巨大的用户需求的索引网络。
循着这张网络,每个移动商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用户的阶层、品味、消费行为和心理状态。刘老师及他的团队作了基础性的工作,可谓居功至伟。但对于处在探索期、焦渴地等待着一种盈利模式的移动互联行业来说,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消费者对于意义的追逐是永不停止的,意味着商家必须不断面对消费者“好奇心”的衰退与替换,创造出新的意义符码让消费者主动在接受。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有着传统门户时代所不具备的碎片化和流动性,或许只是用户的一扫而过,就注定了某一款产品从市场上永远消失。
即使捉摸不定,即使成本高昂,也要尝试去充分了解用户。因为,用户的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可以汇成不可逆转的滔天巨浪,引领移动互联网进入下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