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药流通领域25年来的变革历程和目前的基本态势,他首先谈到了正在进行中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要比医药工业(制造业)的改革滞后,因为我国的医药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就全面向国外开放,而医药流通领域因为种种原因直到2003年中国入世之后才逐步向国外开放。”过去主管部门对医药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仍强调“个体、民营不能搞批发”,这就延后了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时间表。
体制、机制、产权都在变化
朱长浩认为,在医药领域三项改革中,医药流通领域改革的实施力度最大,变化最大,效果最明显。因为医药流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必须依靠市场生存。对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的阶段性结果,朱长浩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都已进入医药商业领域。第二是医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趋势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凸现亮点,经营模式多样化。第三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具体而言,现在多种经济成分都已进入医药流通领域,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同台竞争。国有、民营、合资、外资、股份制混合成分都有,必然带来体制、机制的全新变化,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医药流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体现为总代理、区域合作、零售、直销医院等多种形式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全国龙头与区域的龙头,把市场推向了有效、有序竞争。以市场占有率分析,近几年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2003年时全国医药流通企业前3位所占的市场份额之和仅13%,2004年已经发展到15.4%;2000年全国前10位医药流通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之和仅18.76%,2004年已经发展到29.43%;2004年全国前10位医药流通企业利润之和占到全国的67.7%
2000年,原国家计委发布关于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05年要扶持10家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的医药流通企业。现在回过头来看,2000年时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的只有2家,2004年已经发展到6家;2000年过20亿元的企业只有6家,2004年发展到24家。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广东、上海等前10位省市的医药销售额之和占到了全国年销售额的71.7%。
通过实施GSP以及企业市场经营理念的不断升级,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企业已经从单纯搞经营发展到了“经营就是服务”,服务理念由追求客户满意度上升到为顾客创造价值。通过发展供应链,物流配送、工商结盟、计算机网络满足供应,更好的作处计划,减少库存。在改革分配机制同时,企业注重了激励,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流通体制改革效果最明显的体现在体制、机制、产权三方面的变化,为医药流通企业提供了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两个标志性的事件
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阶段,朱长浩说:“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计划经济阶段,而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4年之前是诸侯经济时期,2004年之后进入全面竞争时期。作为这些时期标志性的事件有两个。其一是2002年~2004年医药行业兴起的购并高潮,其二是2003年12月11日,瑞士裕利集团与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合资建立中国第一家合资医药流通企业永裕新兴药品公司。一年之后,就是中国加入WTO时承诺放开医药分销市场的日子。2004年之后,医药流通市场将由诸侯经济走向寡头经济,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龙头企业将依靠市场占有率、市场控制力、企业获利能力这三项核心竞争力拼抢市场。”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2004年之前的诸侯经济时期,商业企业靠市场占有率致胜;从2005年起,企业更加以客户为中心,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市场与网络)为核心竞争力。目前医药商业企业都在大力发展供应链,企业间的竞争升级为供应链间的竞争。
朱长浩表示,现阶段在医药商业领域存在的矛盾,一是在体制上,二是整体上供过于求,三是市场受政策性的影响很明显。现在医药流通领域整体上仍处于无序无效竞争之中。“医药行业最基本的任务是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降得太低的药品价格应该适当调升,对此,医药商业协会正在同发改委探讨之中。随着改革的深入,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之中,大多数问题都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