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在成名后所著的一本书中曾说,一条狗拉到中央电视台连播30天,都自然会成为一条名狗。
这个道理,在白岩松还是“小白”的1994年,谭希松就清楚地知道。就是这位“女强人”,在任央视广告中心主任时,给想当“名狗”的企业打开了央视这个平台,并送给投标金额最高的企业一个名字——“标王”。
1993年-1998年,谭希松担任央视广告部主任期间,全国性消费市场成型,央视传播价值已然被发现。为解决紧俏广告时段的供需矛盾,谭成功策划了央视黄金段位广告时间的招标拍卖活动,招标会被定在每年的11月8日,以后成为央视惯例。
谭在任的短短5年中,央视广告收入由5.6亿上升为48亿,名噪一时。孔府宴、秦池、爱多……在其任内迅速崛起而又突然倒下的一个个品牌,也让其身后留下毁誉参半的评说。
1997年11月,在标王之争最疯狂的那次拍卖会前后,作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全程跟踪此事。而谭希松曾先后几次与记者沟通情况。
1
1997年11月8日,爱多VCD以2.1亿元夺得“标王”。之后,在其央视办公室内,谭希松接受中国经济时报独家专访时,对国内企业曾多有忧虑。1997年11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曾在头版刊发《外企为何不争标王》长文,为当时的“标王”热降温。
我至今记得,当时在谭希松办公室门外堆着的一群广告公司晋见者,和谭桌上及手上此起彼伏的电话。“这些人都是靠在央视这棵大树上,稍微捡点资源就够他们过日子的。”谭向我解释,“所以,我希望把一部分拿出来拍卖,这比以前略微公平些。”
1993年,已43岁的谭希松接手央视广告部工作时,央视优质时段尚没有黄金段位之说,但是这块资源实际上已成为稀缺广告时段。谭说,那时为得到某个时段,递条子、打电话等走后门现象很多,局面已成供不应求之势,为避免一些不正当竞争,无奈之下想到了招标。
在央视的6年,谭做了3件事:以收视率制订媒体价格策略;黄金时段招标;农产品(18.19,0.58,3.29%)扶贫广告(农产品广告定价低于企业广告)。
“‘标王’并不像许多企业想象的,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关键还是企业自己产品的质量、销售与创新。”在那次采访中,谭如是说。
2
然而,在当时,央视广告就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
1994年11月,在首届中央电视台广告竞标中,孔府宴酒以3079万元夺得1995年“标王”桂冠。几乎一夜之间,“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的央视广告,让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家喻户晓。未中标前的1994年,孔府宴营业额为1.7亿。夺标当年,“孔府宴”实现销售收入9.18亿元,利税3.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跨入全国白酒行业三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因决策失误、结构调整不力和盲目扩张,2002年6月“孔府宴”品牌最终被零价转让给山东联大集团。)
1995年11月8日,山东临朐县属小型国有企业秦池,在第二届“标王”竞标会上以6666.688万元抢得“标王”。秦池未中标前的1995年营业额1.6亿元,中标当年一举达12亿元。
1996年11月8日,秦池又以3.212118亿元天价卫冕“标王”成功。秦池老板姬长孔当时称,“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1997年初的“勾兑事件”由于对危机处理的乏力使得秦池销售一落千丈。)
1997年,央视第四届竞标会上,爱多以2.1亿元夺得“标王”。28岁的胡志标喜不自禁:“2.1亿,太便宜了!”(随着VCD市场的萎缩,胡志标盲目实施多元化战略,铤而走险。2000年12月,汕头南安以3000万元从法院拍得“爱多”中英文商标。2004年2月,胡志标被法院终审以挪用资金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等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25万元。)
3
财大气粗的外企为何不争标王?是当时我采访谭希松时希望得到的答案。
“1994年-1996年这三届“标王”竞标,外商竞标价格是国内企业的2.5倍。所以,前三届外企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谭希松向我解释。
谭说,之所以价格双轨,一是考虑外企实力比国内企业强,如果同场竞技国内企业占不到便宜;二是有老同志认为,国家资源不应轻易给了外企。
1997年,是央视第四届“标王”竞标,也是内外企广告价格并轨后的第一年。出乎谭希松预料,外企依然没有加入标王争夺战。
谭希松当时解释,外企有两点搞不明白:其一是国外一般电视台收视率最高也就10%,而央视新闻联播是40%-46%,外企搞不懂为什么,以及这个广告价格该怎么换算;其二是央视5秒标版能干什么,打形象不够,打品牌、产品怕说不清楚。(国外一般是30秒到45秒一条广告,用来打企业形象。)
当时我从外企方面得到的反馈是,之所以不争标王,是因为他们的企业是一步步做起来的,而国内许多企业是一口气吹起来的。你要让外企加入到这场赌博,他不跟你玩,他心里没底。
外企提出两点:一、公益才是最好的广告,轰动只是一时的;二、花天价为一个产品拓展市场,不如花在形象塑造上。
4
孔府宴、秦池、爱多……
在当时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的大环境背景下,国内品牌稚嫩,营销体系不够健全,经营者急功近利,这一切证明了这些品牌的根基之浅。
央视“标王”更替史,就是一段中国行业经济发展浓缩史。
5
1999年,谭希松去了香港,担任中华广告公司总经理,干的还是老本行:全面代理卫视电影台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