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花式“坑老”套路深 食药监部门提醒——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 -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 保健品花式“坑老”套路深 食药监部门提醒——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

保健品花式“坑老”套路深 食药监部门提醒——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

来源: 互联网 类别: 2018年03月07日 12:03:00

您买过或者服用过保健品吗?为什么要买保健品呢?

  在随机采访的20名市民中,几乎都买过或者服用过保健品。说起买保健品的目的,那只有一个:有病治病,没病防病。事实真的如此吗?

  3月1日,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任科员董玉做客“微访谈”栏目,他给喜欢服用保健品的市民,特别是老年人一个明确的答案:保健品并不是灵丹妙药,它不能治病。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目前,沈阳多部门正在联合打击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

  老人千元买“抗癌水”

  67岁的隋女士是一名养生迷,谈起养生药材和保健品头头是道。最近,隋女士向家人推荐一种含有硒的“健康水”,但这却让女儿十分头疼。隋女士的女儿介绍:“我妈原本是去医院看病,却被门口发广告的人拉到医院附近的酒店里开会,进去又是体检又是宣传,出来了就被‘洗脑了’,跟我们说这种含硒的水能抗癌,一下子就买了两箱,一共花了一千多块。”

  不久,隋女士的女儿在媒体上看到,在酒店通过开会的方式卖保健品是违法的,赶紧带着家人把隋女士劝住了。

  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治病

  “吃蜂胶降血糖”、“吃鱼油降血糖”……董玉表示,很多市民都把保健品当做治病防病的药品,其实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很大。保健品并不是药品,也不能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保健食品用于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它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有毒副作用。而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可以有毒副作用。从使用方法上讲,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但药品可以注射、涂抹。构成保健品和药品的原料种类也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沈阳严打保健品欺诈和虚假宣传

  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沈阳在全市开展为期9个月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未经许可生产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为、未经许可经营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为;食品和保健食品标签、标识虚假标注行为;利用网络、会议营销、电视购物、直销、电话营销等方式,违法营销宣传销售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为;未经审查发布保健食品广告以及发布虚假违法食品、保健食品广告的行为都被列为重点打击的违法行为。

  目前,沈阳市食药监局已经约谈生产经营企业2719家,检查生产经营企业29352家次,立案21件,办结14件,累计货值达94.4万元,累计罚款金额31.2万元,接到并处理投诉举报19件。

  市民遇到欺诈赶快举报

  董玉提醒:保健食品不是灵丹妙药,不能预防疾病,更不能代替药品,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包治百病”的虚假夸大宣传。保健食品也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坚持正常饮食。同时,确实需要购买保健食品的,注意到信誉好、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场、超市、药店或专卖店选购,要注意认准“蓝帽子”标志,索取并保存好购买票据。

  如果遇到保健品涉嫌欺诈的情况,市民可以拨打投诉举报电话:

  市食药监局12331

  市工商局12315

  市公安局23105884

  市文广局31619059

  市服务业委22741951

  市质监局12365

  市网信办22850331

  沈阳检验检疫局24192206

  “包治百病”“免费旅游”

  千万别信

  董玉介绍,之所以老年人容易上当,是因为不法商家设置了消费陷阱,老年朋友一定要看看身边是否有这四种情况。

  亲情陷阱

  为骗取老年人信任,销售人员往往会利用老人子女长期不在家,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大打感情牌。比如常去老人家里做一些服务性劳动,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他们身体健康,甚至认老人做干爹干妈等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进而达到推销保健食品的目的。

  免费陷阱

  为了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参加保健食品销售活动,营销人员常常利用老年人勤俭的生活习惯,以免费旅游、免费养生、免费联欢、免费用餐、免费派发礼品、免费健康咨询、免费试用、免费体检等手段,诱使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而后借机推销各种“包治百病”的保健食品。

  虚假宣传陷阱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经营者会在营销过程中或者广告中夸大产品功数,打着“高科技、绿色健康”等旗号,声称可以“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等,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代替药品,耽误治疗疾病最佳时机。

  专家陷阱

  营销组织会使用一些所调的“先进”体检仪器,吸引老年人参加体检。然后,被营销组织包装的“专家”会夸大体检结果的危害,恐吓老年人,再反复宣称营销产品的神奇功效,甚至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或者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的假象,诱骗老年人掏钱购买。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