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难挡营养保健食品贸易发展步伐-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行业前沿 > 疫情难挡营养保健食品贸易发展步伐

疫情难挡营养保健食品贸易发展步伐

来源: 互联网 类别:行业前沿 2021年02月06日 08:02:00

□ 本报记者 汤莉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包括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在内的全球贸易带来了重大挑战,但“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和全球供应链的恢复,行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也将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健康事业部主任张中朋如是指出。

疫情导致原材料、运输、人工、管理等各类成本要素上涨,出口货物受物流不畅、检验检疫限制等制约难以按期交付,履约成本上升、资金周转趋缓,外贸企业的经营压力倍增。但在张中朋看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从供给端看,中国是全球营养保健食品产业链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是全球最大的营养保健食品原料供应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营养保健食品生产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产业优势突出。从需求端看,营养保健食品有助于防控疾病、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此次疫情也让民众更加重视健康和疾病预防,健康需求将被再次激发。下半年,随着疫情好转、全球供应链的恢复以及市场需求的回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将呈现恢复性增长。

出口规模稳步增长

2019年,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贸易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进、出口两旺。据医保商会统计,2019年,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总额达5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进口34.0亿美元,同比增长12.8%;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至15.2亿美元。

在国内营养健康产业增速整体趋缓的背景下,2019年一系列以提升行业规范为目的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加速推动中国营养保健行业由野蛮扩张时代步入结构优化的高质量增长时代。“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更多优质企业升级突破的方向之一。”张中朋表示,艾兰得、仙乐健康、百合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等形式布局全球,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膳食补充剂供应商,并拉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出口保持稳步增长。

美国、香港、日本、缅甸和泰国是2019年内地营养保健食品出口的前五大市场,市场集中度合计为46.2%。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2019年内地对美出口3.0亿美元,同比下降11.7%。这主要是因为内地营养保健食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拖累。香港是全球重要的贸易中转地,也是营养保健食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2019年内地对香港出口额为2.9亿美元,同比高增71.8%。

内地出口的营养保健食品主要为维生素类、鱼油软胶囊等,2019年的出口额分别为7100万美元和5324万美元,且受美国市场拖累,同比分别下降5.9%和7.1%。

进口潜力不断释放

随着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高品质产品需求的增加,境外营养保健品企业纷纷将中国市场作为新的增长引擎,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与此同时,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进一步激发了进口潜力。其中,商务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高度依赖跨境电商零售渠道的营养保健品进口注入一剂强心针。

据统计,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口规模快速增长,进口额已由2010年的6.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3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

中国消费者的营养保健品消费偏好相对集中。2019年,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德国是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口前五大市场,市场集中率达61.9%。其中,只有德国产品因竞争策略、市场知名度不高等出现进口下降,同比降幅为19.6%,其他市场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分品类看,维生素类、燕窝、鱼油软胶囊、补钙类、蛋白质粉、胶原蛋白和益生菌等产品进口额位居前列。其中,燕窝进口不断增长,2019年燕窝进口额达3.2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加速调整规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借助中国国际健康产品展览会等交流平台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社群电商、直播等新模式深耕中国市场。如澳大利亚CMA协会与中国医保商会合作,连续多年率团参加HNC健康展,设立澳大利亚品牌馆,并合作开展跨境电商对接、品牌合作等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澳大利亚超越美国成为中国营养保健食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张中朋表示,医保商会将继续充分发挥在国内外政策沟通协调、国际市场资讯、供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做好“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健康产品展览会、2020亚洲天然及营养保健品展”(HNC健康展2020)的组织工作,并创新工作模式,促进营养保健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和贸易往来,努力将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0